看着刚断奶的猪崽满栏乱窜,养猪户老张戴上橡胶手套,准备实施第一次"优生优育"筛选。此时要重点关注:

操作要点:准备塑料卡尺测量脐前乳头间距,标准间距≥5cm。此时淘汰率控制在40%,给优质猪崽更多活动空间。
三个月后的清晨,技术员小王带着生长监测表走进保育舍,开始"体态淘汰赛":
实战技巧:在食槽安装摄像头,记录采食姿态。优先保留"大口吞咽型"猪只,其下颌运动频率应达120次/分钟。

配种季前的运动场上,技术主管正进行"繁殖潜力"终极考核:
进阶检测:在猪栏地面铺细沙,观察脚印深度。理想种母猪步态应留下2cm均匀足印,淘汰足跟不着地的"芭蕾猪"。
配种前21天,技术团队启动"模拟分娩"特训:

关键数据:跟踪记录发情周期,优选间隔18-21天规律发情者。使用电子鼻检测发情期分泌物气味浓度,达标阈值设为1500ppm。
产后第3天,执行"优中选优"的终极筛选:
淘汰机制:建立"三色预警"系统:红色(立即淘汰)、黄色(观察1胎)、绿色(核心种群)。首胎活仔数<9头的直接红牌。

养殖场真实案例:河北某万头猪场应用此方案后,核心种群平均产活仔数从10.3头提升至13.5头,母猪使用年限延长至6胎。建议每月用B超监测背膘厚,维持18-22mm理想值。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