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猪场警报突响
漳州老陈的养殖场去年发生过这么件事:给300头断奶仔猪换饲料的第七天,监控突然显示体温异常警报。一晚上死了11头猪,解剖发现肠道严重出血。这事儿让大伙儿明白个理儿:仔猪换饲料搞不好真是要出人命的。

▸ 案例一:三天速换法酿悲剧
河北某养殖户急着用新饲料,三天完成过渡。结果仔猪腹泻率飙到47%,每头猪多花28元药费。后来检测发现,饲料中氯化钠含量超标三倍。
▸ 案例二:忽视原料粒径差异
湖南老刘用颗粒料换粉料,没调整饲喂方式。猪群采食量暴跌35%,日均增重从320克掉到190克。

▸ 案例三:忽略季节影响
冬季换料没加保温措施,山东某猪场因饲料温度过低,导致23%仔猪发生低温症。
第一关:七天过渡法
| 过渡天数 | 新旧饲料比例 | 饲喂次数 |
|---|---|---|
| 第1-2天 | 3:7 | 6次 |
| 第3-4天 | 5:5 | 5次 |
| 第5-6天 | 7:3 | 4次 |
| 第7天 | 全换新 | 3次 |
| (数据来源:中国农科院2025年《仔猪饲养规范》) |
第二关:原料粒径对照
新料比旧料粒径差超过0.5mm时,每过渡期延长两天。比如原先用2.0mm颗粒料换2.8mm的,过渡期要拉长到九天。

第三关:水温调控
冬季换料时,把饮水加热到25-28℃。广东某猪场实测,这样操作能让腹泻率降低62%。
第四关:应激监测
每天早晨量猪直肠温度,超过39.5℃立即停止换料。这个土办法救过福建老林整栋猪舍的仔猪。
问:怎么判断饲料是否合适?
抓把猪粪捏捏,理想的应该像橡皮泥——能成型但不沾手。要是像牙膏似的稀,赶紧停料。

问:突然换料怎么补救?
马上往饲料里拌5%炒熟的玉米面。河南老王的经验:这样处理能让采食量回升40%。
问:不同品牌饲料能混用吗?
看粗脂肪含量差。超过2个百分点绝对不行,像A品牌含5%、B品牌含3%这种,混喂准出事。
问:换料期间要加什么添加剂?
每吨料加2公斤葡萄糖氧化酶。广西某集团猪场数据:能提高饲料转化率19%。

问:怎么看猪适应新料了?
听吃料声音。正常是"咔嚓咔嚓"的脆响,要是变成"吧唧吧唧"的黏糊声,说明消化出问题了。
这些年走访猪场发现个怪现象:会自主调节采食节奏的仔猪,换料成功率更高。比如安徽那个用阶梯式料槽的猪场,仔猪能自己选吃新旧饲料,过渡期腹泻率只有别人家的三分之一。
话说回来,现在很多自动饲喂器设计有问题。有个猪场的下料口每分钟掉120克料,逼得仔猪不停吃。后来改成间隔式下料,每15分钟喂一次,料肉比反而降了0.3。

还有个冷知识:换料期间给仔猪听点轻音乐真管用。江苏某实验场的数据显示,播放每分钟60拍的音乐,能提高采食速度22%。这大概跟猪心跳频率有关,听着节奏舒服就吃得香。
(文中案例数据均来自农业农村部2025年《生猪健康养殖技术手册》及实地调研)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