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为何疫情会导致饲料价格剧烈波动?
疫情对饲料行业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原料供应链断裂与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双重压力。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中国对美国玉米、大豆加征关税,直接推高进口成本。例如,美国玉米进口关税从1%升至16%,迫使企业转向新疆等国内主产区采购,导致新疆玉米价格短期上涨5-8%。同时,巴西干旱导致大豆减产,全球豆粕价格同比上涨12%,国内饲料企业被迫增加棉粕、菜粕等替代品使用,但替代原料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缺口。
核心问题:养殖户如何应对成本与疫病的双重夹击?
成本压力: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比例从疫情前的50%攀升至60%以上。以生猪养殖为例,自繁自养模式头均利润被压缩至82.76元,部分中小养殖场已陷入亏损。
疫病风险:非洲猪瘟与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叠加效应。2025年非洲猪瘟导致全国生猪存栏量下降40%,而疫情期间的运输管制进一步阻碍种猪调运,延缓产能恢复。2025年H5亚型禽流感全球流行,候鸟迁徙路线改变加剧传播风险,家禽养殖场扑杀率同比上升25%。
核心问题:行业如何实现抗风险与降本增效?
政策支持:
产业升级:
核心问题:疫情后行业集中度将如何演变?
中小养殖场困境:
头部企业机遇:
疫情对饲料与养殖业的冲击本质上是全球化产业链脆弱性的集中暴露。从短期看,饲料成本高企与疫病风险将持续挤压中小养殖户生存空间;长期而言,政策引导下的技术升级与产业整合将重塑行业格局。在这场变局中,灵活采购策略与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将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竞争力,而区域性供应链重构或为行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