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体表的寄生虫主要包括牛蝇、蜱虫、蛆虫三类,根据寄生位置和虫体特征,推荐三种常规处理方法:
建议按"三步浸泡法":
① 背中线与四肢内侧重点喷洒
② 气温高于30℃时避开中午作业
③ 30分钟内严禁牛只饮水
药物类型 | 适用场景 | 安全性风险 | 维持时效 |
---|---|---|---|
有机磷制剂(敌百虫) | 群体处理 | 高浓度易灼伤皮肤 | 5-7天 |
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 | 犊牛驱虫 | 需严格计量称重 | 10-15天 |
大环内酯类(伊维菌素) | 注射驱虫 | 哺乳期禁用 | 28-35天 |
实操案例表明:处理失败多由五个原因导致
凭借十年牧场管理经验,我认为科学驱虫必须打破这三个惯性思维:
一不必追求"彻底清除",维持寄生虫密度在阈值内即可
二不必每月驱虫,根据季节调整频率(夏季每月1次,冬季间隔6-8周)
三不必单一用药,建议采用敌百虫+氯氰菊酯的轮换方案预防抗药性。这比任何先进设备都更能保障牛群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