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鸡为啥总挑食?可能就输在饲料颗粒的毫米之差上!
去年在河北保定,养鸡户李大姐换了新预混料,发现鸡群开始玩"剩饭游戏"。直到把饲料倒在白纸上细看——好家伙!玉米碴子个个像黄豆,石粉颗粒大得能硌牙。这事儿要搁在十年前,老养殖户们绝对想不到,饲料颗粒大小差个0.5毫米,居然能让整批鸡少赚八千块。
说句大实话,颗粒尺寸这事儿就像炒菜放盐——少一克淡,多一克齁。咱先掰扯清楚三个关键数:
去年山东某饲料厂闹过笑话,把氯化胆碱做成大米粒大小,结果鸡吃了拉稀不说,饲料钱多烧了15%。这事儿告诉我们:颗粒不是越大越好,合适才是王道。
各位可别小看这芝麻大的事,搞不好要出大乱子:
这事儿我深有体会,去年参观的示范养殖场,人家专门给不同阶段的鸡准备了三种颗粒规格的预混料。你猜怎么着?料肉比硬是比邻居低了0.15,说白了就是每只鸡多挣五毛钱。
别听销售员瞎忽悠,自己动手最靠谱:
记得广西有个聪明养殖户,自己买了台二手筛分机。去年查出某大牌预混料竟然有15%的颗粒超标,硬是追回了两万块损失。这事儿告诉我们:自己的钱,还得自己盯着。
说几个马上能用的干货:
浙江有个养鸭场主更绝,自己买了台小型造粒机。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颗粒大小,硬是把饲料转化率提高了8%。要我说啊,这就叫把颗粒玩出花来。
最后给大伙儿泼盆冷水,这几个坑千万别踩:
去年行业检测闹了个大笑话,某进口预混料号称颗粒均匀度99%,结果显微镜下一看——好家伙!把不同颜色的颗粒染成一个色儿糊弄人。所以说啊,眼见不一定为实,得会看门道。
搞养殖就像打麻将,颗粒大小就是那张关键牌。别老盯着配方表上的数字较劲,有时候弯下腰抓把料搓一搓,比啥高科技检测都管用。记住喽:好料自己会说话,颗粒就是它的方言。下次进货时,记得带个放大镜——不是让你装专家,是怕被人当冤大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