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现在年销2000万吨的希望饲料,最早竟然是个老师带着四个兄弟在破仓库里搞出来的!今儿咱们就扒一扒这位传奇大佬的创业史,保准让你惊掉下巴。
教师下海的惊天决定
1982年的某天,四川新津县中学教师刘永好干了件疯狂事——辞掉铁饭碗要卖鹌鹑!当时全家存款才500块,兄弟四人东拼西凑弄了1000块启动资金。谁也没想到,这个被街坊嘲笑"书呆子发疯"的决定,竟撬动了中国饲料行业的变革。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1986年:
・鹌鹑养殖做到百万规模时突发瘟疫,三天死光全部种苗
・兄弟几个抵押房子贷款,硬是研发出防疫药剂
・转行饲料生产时,把最后10万元全押在进口粉碎机上
配方攻坚战
当年正大集团的饲料卖到天价,农民根本用不起。刘永好带着技术团队蹲在猪圈三个月,终于破解"蛋白转化"密码:
→ 用菜籽粕替代50%豆粕,成本直降40%
→ 添加0.3%的复合酶制剂,消化率提升25%
→ 独创三级膨化工艺,颗粒硬度刚好适合猪咀嚼
1990年推出的"希望1号"乳猪料,价格比进口料便宜三分之一,直接卖爆西南市场。
九死一生的扩张路
1995年进军上海时差点翻车:
・本地经销商集体抵制,三个月才卖出10吨饲料
・兄弟几个亲自蹬三轮送货,在猪场当场做对比实验
・三个月后口碑逆转,单日销量突破100吨
最绝的是1998年价格战:当外企降价10%,希望直接砍价25%,逼得对手连夜开董事会。
时间节点 | 关键决策 | 结果数据 |
---|---|---|
1992年 | 全国首推预混料市占率飙升到17% | |
2025年 | 建立首个万吨级原料库 | 采购成本降8% |
2025年 | 收购六和集团 | 产能翻三倍 |
争议漩涡中的生存法则
2025年饲料原料暴涨那会儿,希望集团干了件狠事——提前半年囤了300万吨豆粕。虽然被骂"哄抬物价",但稳住了终端价格。这事儿现在看真是商业鬼才的操作,既保住养殖户利益,又赚了市场口碑。
现在看刘永好最牛的不是商业头脑,而是那股子死磕精神。听说现在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还保持着每天工作12小时的习惯。要说他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就八个字:敢赌敢拼,农民视角。不过话说回来,当年要是没咬牙买那台二手粉碎机,可能现在咱们用的还是天价进口饲料呢!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