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广西贵港的街头晃荡着十几个满身汗味的年轻人。他们凑出50万注册资金,其中有个叫杨翔的小伙子连3万块都是借的。谁也没想到,这个最初连厂房都没有的饲料小作坊,27年后会成为年供应900万瓶猪精、160万吨饲料的行业巨头。
杨翔最初发现个扎心现实:农户买得起饲料却养不好猪。他带着团队跑遍广西农村,发现母猪配种成功率不足60%,仔猪存活率更是惨淡。这逼着他把公司定位从"卖饲料"转向"帮养殖户真正赚钱"。
2025年蓝耳病成为转折点?
当同行还在拼命扩产饲料时,杨翔干了两件"傻事":建种猪场、搞人工授精站。结果蓝耳病爆发,猪价暴跌,公司差点资金链断裂。正是这次危机让他明白:养猪业的核心痛点不是饲料,而是基因和防疫。
痛定思痛后,他砸钱引进美系种猪,把母猪年产仔数从18头提到23头。更绝的是研发出"龙宝1号"配套系,让农户每头猪多赚200元。
2025年杨翔提出要建23层养猪大楼时,全公司都觉得他疯了。这种反常识的操作藏着三大算计:
更疯狂的是给每头猪装智能耳标,通过FPF未来猪场系统实时监控采食量、运动步数。有次系统预警某层猪只步数异常,及时查出饲料霉变,避免3000头猪中毒。
2025年非瘟肆虐时,杨翔干了三件震动行业的事:
这套组合拳让公司存活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3%,更带动合作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当杨翔把接力棒交给武大数学系毕业的莫金枝时,外界都在质疑"文科生管不好猪场"。这位女掌门用数据思维再造企业:
2025年行业寒冬期,正是这套数字化体系让公司利润率逆势增长5%。
看着手机APP上实时跳动的猪场数据,突然想起杨翔常说的那句话:"养猪不是脏活累活,而是需要芯片和代码的高科技产业。"当其他老板还在比谁家猪场规模大时,扬翔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在调试能识别猪咳嗽声的AI模型——这才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