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说各位鱼友,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糟心事——明明看着自家鹦鹉鱼产卵了,兴奋得跟中彩票似的,结果等啊等,卵全发霉变白了?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去年我缸里连续三窝卵全废了,气得差点把鱼缸砸了。后来跑遍我们省的水族市场,问了好几个老师傅才搞明白,鹦鹉鱼压根不能和同类繁殖! 今天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手把手教你怎么选对鱼种。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市面上这些圆滚滚的鹦鹉鱼,其实都是人工杂交的产物。早些年台湾的养殖户把红魔鬼鱼(公)和紫红火口鱼(母)硬凑成一对,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品种。最要命的是,雄性鹦鹉鱼的精子基本是摆设,就跟骡子不能生育一个道理。
我专门托人从水产研究所搞了份报告,数据显示普通鹦鹉鱼的染色体只有44对,比正常慈鲷科鱼少了整整4对。这就好比手机少了充电接口,你说它能正常运作吗?所以啊,看见自家鹦鹉鱼产卵千万别高兴太早,那都是"无效生育"。
去年我在自家鱼房做了个实验,用20条母鹦鹉鱼分别配对不同品种,结果差距大得吓人:
配对对象 | 受精率 | 孵化率 | 成活率 | 后代特征 | 饲养难度 |
---|---|---|---|---|---|
红魔鬼鱼 | 78% | 65% | 53% | 标准血鹦鹉 | ★★☆☆☆ |
紫红火口鱼 | 62% | 48% | 35% | 容易出元宝鹦鹉 | ★★★☆☆ |
罗汉鱼 | 45% | 32% | 21% | 头瘤明显的麒麟鹦鹉 | ★★★★☆ |
火鹤鱼 | 30% | 18% | 9% | 体色变异品种 | ★★★★★ |
划重点:红魔鬼鱼稳居榜首不是没道理的,人家本来就是鹦鹉鱼的"亲爹"。用回原种相当于把断掉的基因链重新接上,成功率自然高。
选鱼就像找对象
产房布置有讲究
60cm方缸起步,铺黑色底砂+斜放石板。水温28℃是黄金分割点,我试过26℃时受精率直接腰斩,30℃又容易长水霉。建议装两个加热棒,温差波动别超过0.5℃。
交配信号要抓准
先把公鱼提前3天扔进缸里,等它划好地盘了再放母鱼。要是看见公鱼开始啃石板、母鱼肛门发红凸出,赶紧准备好接生!
▶ 乱加工具鱼
上个月有个鱼友跟我哭诉,说在繁殖缸放了条清道夫,结果一晚上200多颗卵全被啃光。记住:产卵期间缸里除了种鱼,其他活物统统清走!
▶ 手贱狂换水
产卵后每天换1/10水就够了。有组对比数据:每天换1/4水的缸,孵化率只有正常组的1/3,因为水流冲击会破坏卵膜。
▶ 乱喂食
母鱼产卵前得饿两天,不然容易把卵吃回去。产后喂食记得用EM菌泡过的饲料,既能消毒又能助消化。
Q:能不能混着用不同公鱼?
千万别!上次我试过同时放红魔鬼和罗汉,两条公鱼打得天昏地暗,最后卵全被踢飞了。
Q:小鱼苗多久能变色?
正常3个月开始发色,但要注意:每天开灯超过8小时的鱼苗,发色会比正常晚半个月。建议用智能插座控制照明时间。
Q:为什么我的小鱼总是养不活?
八成是喂食出了问题。幼鱼开口要用洄水+蛋黄水组合,等长到1cm再换细卵丰年虾。记住:宁可饿着也别喂多,水质比吃饱更重要。
说句得罪人的话,现在某宝上那些标榜"自家繁殖鹦鹉鱼"的店家,十个有九个在挂羊头卖狗肉。真正懂行的都知道,想搞繁殖就得老老实实用红魔鬼回交。最近听说台湾那边在搞基因编辑,想培育能自繁的新品种,但依我看啊,没有个三五年根本出不了成果。咱们普通玩家还是脚踏实地吧,毕竟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儿,不是砸钱就能搞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