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各位刚入行的养殖新手,你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明明按说明书加了鱼肝油,结果饲料底下结块、表面浮油,鸡群吃了不是拉稀就是产蛋量不升反降?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手把手教你避开这些坑。隔壁村老王家去年就因为乱加鱼肝油,五千只鸡集体腹泻,光药费就赔进去两万多——这事儿可不是吓唬人!
说实话,我刚开始养鸡那会儿也翻过车。后来跑了七八个养殖场才搞明白,90%的拌料问题都出在基础操作上:
举个实例:河北廊坊的小李去年12月拌料,没预热直接倒鱼肝油,第二天食槽底下全是结成块的饲料疙瘩。后来用温度计一量,油温低于15℃时,吸附率直接暴跌42%!
这事儿得跟蒸馒头学——得讲究个"发面"的过程。我们场现在用的分层预混法,亲测能把吸收率从30%拉到85%以上:
对比数据摆在这儿:
拌料方式 | 油剂利用率 | 鸡群腹泻率 |
---|---|---|
直接浇洒 | 31% | 18% |
三层拌料 | 87% | 3% |
去年三伏天我去山东考察,发现个邪门事儿——同样的鱼肝油用量,六月开始产蛋壳就变薄。后来实验室一检测,好家伙!高温能让维生素A每小时降解0.7%!现在我们的应对方案是:
青岛老张去年按这个法子操作,单只鸡年用药成本省了2块8,五千只鸡就是一万四啊!
见过太多人捧着说明书当圣旨,其实吧,鸡冠颜色比任何表格都靠谱!我们场的经验是:
举个例子:河南周口的刘姐发现鸡冠褪色后,把每吨料添加量从200ml降到160ml,结果蛋重反而增加了2克/枚。所以说,这玩意儿就跟炒菜放盐似的——尝过才知道咸淡!
小编观点:干了十五年养殖,最看不惯那些拿着化验单照本宣科的"专家"。去年我们场试验发现,下午两点拌料比早上拌料的维生素损失率高19%——这种细节哪本书上写过?要我说,养鸡就是个手艺活,既得讲科学更要信经验。下次拌料前,先摸摸饲料温度,再看看鸡群状态,比盯着用量表管用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