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凌晨三点,漳州养殖户老陈打着手电筒往料槽里撒饲料,手指突然摸到结块的颗粒,心里咯噔一下——这包正邦牌鲈鱼饲料刚拆封三天就板结成砖,塘里翻起三四十条翻白肚的鱼。这不是要人命吗?

老陈的遭遇不是个例,去年厦门同安五个养殖户集体投诉同批次饲料。重点来了:发现结块千万别直接喂!我用温度计插进饲料堆实测,内部温度飙到52℃(正常该在30℃以下)。这时候要立刻:
老陈当时急中生智,把家里做肠粉的玉米淀粉调成糊,裹着好饲料投喂,硬是把死亡率从15%压到3%。这土法子后来被省水产所专家点赞,说是临时提高适口性的妙招。
隔壁塘老周更惨,换了正邦新配方后,鲈鱼集体绝食撞网。我们连夜测水质,氨氮居然正常。破案关键在显微镜:腮丝上黏着饲料碎屑,说明粉碎粒度不达标。这时候得:

老周后来买了台二手粉碎机,把库存饲料重新加工,配合益生菌发酵,饵料系数反而从1.6降到1.4。所以说危机变商机,关键看你会不会转脑子。
最揪心的是平潭小林,用正邦饲料三个月,石斑鱼才长半斤。我们拿饲料泡水两小时,膨胀率居然超标30%(正常该在15%以内)。这就得用上备胎方案:
小林咬牙换了某广东品牌,配合着凌晨五点投喂(水温最合适),硬是在第四个月追平生长曲线。现在他手机里存着六个厂家的样品检测报告,见人就说:"饲料好不好,要看鱼用嘴投票。"

吃过亏的养殖户现在都备着三件套:
泉州老蔡更绝,联合二十个养殖户搞起共享检测室,凑钱买的近红外分析仪,饲料厂业务员来都不敢瞎忽悠。要我说,这年头养鱼得活成半个科学家,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看着塘里重新翻腾的鱼群,老陈现在逢人就念叨:"饲料出事别认栽,招数总比困难多。咱农民现在玩的是技术流,哪能叫一包饲料给整趴下?"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