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临沂的兴旺养殖场,场长发现新到的10吨猪饲料出现异常——颗粒料中粉末占比超过25%,猪群采食量下降18%,日增重减少0.12公斤。饲料厂技术员现场检测发现,运输过程中因包装破损导致的粉化率高达32%,远超国家标准。这个真实案例揭开饲料粉化率管理的技术密码。

粉化率标准与生产调控
国家《配合饲料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仔猪饲料粉化率应≤10%,育肥猪料≤12%。广东海大集团生产数据显示:
河南某饲料厂通过改造制粒机蒸汽系统,将调质温度稳定控制在85±2℃,使粉化率从14%降至8.5%。关键要诀:原料水分控制在12%-13%时,颗粒硬度最佳。
运输储存防粉化实操
江苏牧羊集团物流试验表明:

广西扬翔公司创新采用"双层内膜+防震隔板"包装,使1000公里运输后粉化率控制在9%以内。特别提醒:堆码高度超过3米时,底层饲料粉化率会骤增8%。
超标饲料抢救方案
当粉化率超过15%时,河北农大建议:
浙江某养殖场实测显示,执行该方案后饲料利用率提升12%,每头猪节省成本23元。但需注意:霉变结块饲料必须废弃,不可回收利用。

看着饲料塔里混杂的粉末与颗粒,突然理解为什么行业专家说"粉化率是饲料厂的良心指标"。那些在运输中颠簸脱落的粉末,实则是养殖户利润的无声流失。记住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忠告:控制粉化率就是守住养殖效益的生命线——这道理,经历过损失的养殖户最懂。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