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某养猪场去年因饲料霉变损失了300多头仔猪,直到送检才发现黄曲霉毒素超标5倍。这个案例暴露出很多养殖户的困惑——饲料型式检验到底该查什么?怎么查?今天就带大家拆解这个关乎养殖效益的核心问题。

第一步:确认检验时机
根据国家标准,遇到这些情况必须做型式检验:
举个例子,山东某饲料厂更换豆粕供应商后,检测发现粗蛋白含量从43%跌到38%,及时调整配方避免了损失。

第二步:采样送检规范
正确采样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河南养殖户老张曾因采样时戴汗手抓料,导致水分检测值虚高2%,白白损失检测费。
第三步:报告解读应用
重点关注三类指标:

配合饲料类
包括全价料、浓缩料等,需检测:
预混料类
维生素预混料重点查VA、VD3含量;微量元素预混料必检铜、锌、锰。某企业曾因混合不均导致预混料铁含量超标3倍,引发猪群中毒。
特殊饲料类
动物源性饲料需加测:

误区1:自检代替送检
江苏某养殖场自检设备只能测粗蛋白,漏检霉菌毒素导致700只鸡死亡。正确做法是:
误区2:样品保存不当
采样后暴晒2小时,维生素A损失率达35%。保存要诀:
误区3:报告束之高阁
湖南饲料厂检测发现赖氨酸含量不足,及时添加0.2%赖氨酸盐酸盐,料肉比从2.8降到2.5,年省饲料费80万元。

山东某检测公司因使用过期试剂,导致钙含量检测误差达15%,被取消资质。建议送检前查看实验室最新年检报告。
在浙江湖州,采用季度送检+原料预检模式的养殖场,连续三年保持料肉比2.4以下的行业标杆水平。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会看检测报告的人,永远比只会喂料的人多挣一份技术钱。记住,当你开始关注检测报告里的小数点后两位时,距离降本增效的目标就不远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