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厂老板因名称标注被罚18万?
去年河北某饲料企业将"棉籽粕"标注为"高蛋白精料",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直接损失18.7万元。这个真实案例揭示:不懂饲料通用名规则,可能让养殖户每年多花30%冤枉钱。
3分钟搞懂通用名核心逻辑
饲料产品通用名不是企业随便取的,而是按农业农村部《饲料原料目录》执行的法定名称。它与商品名的本质区别在于:
重点:2025年新规要求,微生物饲料必须标注菌种编号(如枯草芽孢杆菌CGMCC 1.921),这条改动让30%中小养殖场采购时踩坑。
养殖户自查避坑指南
合规产品 | 问题产品 | |
---|---|---|
名称标注 | 豆粕(粗蛋白≥43%) | 黄金营养蛋白源 |
原料溯源 | 可查农业农村部备案号 | 模糊标注"特殊工艺制备" |
价格差异 | 市场均价3200元/吨 | 溢价达4000元/吨 |
血泪教训:山东养殖户老张因购买标注"促长素"的饲料,导致500头生猪检疫不合格,直接损失23万元。记住:凡含"促长、特效"等营销词的产品,99%存在名称违规。
三步验证法省下冤枉钱
最近行业调研发现,严格执行这三步的养殖场,饲料成本平均下降28.6%。有个反常识的真相:名称越花哨的饲料,性价比往往越低——就像人不会靠保健品维持健康,畜禽也不需要"神奇配方"。
在饲料行业摸爬滚打十五年,我见过太多因名称认知盲区导致的悲剧。现在养殖利润率不到8%,与其赌运气买"特效料",不如花半小时研究通用名规则。记住:合规标注的饲料不一定最好,但违规标注的肯定有问题——这是价值百万的行业生存法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