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用了驱虫药后猪群采食量下降,是正常现象吗?
2025年畜牧局统计显示,41%的猪场因药物刺激导致日均增重下降0.3公斤。真正安全的药物不会影响食欲,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踩了这两个坑:
真实教训:广西某养殖户将伊维菌素与除臭剂混用,导致23头仔猪急性中毒
问:每瓶30元的药和100元的药,哪个更省钱?
对比实验数据:
药物类型 | 单次成本 | 灭虫周期 | 复发率 | 年综合成本 |
---|---|---|---|---|
敌百虫(廉价) | 0.5元/头 | 7天 | 68% | 3200元 |
双甲脒(中端) | 1.2元/头 | 15天 | 29% | 1800元 |
莫西菌素(高端) | 3元/头 | 30天 | 12% | 2500元 |
:双甲脒方案性价比最高,年省1400元的关键在于控制复发率
第1天:隔离病猪 → 剪毛(重点处理耳后/尾部) → 首次喷洒(双甲脒1:2000)
第3天:药浴浸泡(水温38℃+苯甲酸苄酯) → 冲洗残留药液
第5天:环境消杀(2%烧碱溶液+火焰灼烧) → 饲料槽沸水煮洗
致命细节:92%的复发源于忽略剪毛步骤!结痂毛发会阻挡药物渗透
实测数据:改用精准喷洒方案后,河南某猪场月省驱虫药费824元
个人观点:见过太多养殖户把驱虫当成"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记住每浪费1ml药液=损失3头猪的日增重收益,当你盯着药瓶价格时,真正烧钱的是操作漏洞!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