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花大价钱买的饲料,动物吃了却不见长肉?或者自己尝试发酵饲料,结果搞出一堆发臭的烂泥?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无数养殖户又爱又恨的生物颗粒发酵饲料配方。别担心,就算你是完全不懂行的新手小白,看完这篇也能搞明白个七七八八——毕竟我当初也是从把饲料发酵成"生化武器"的阶段熬过来的...
(这里悄悄插句实话,很多人在搜"新手如何快速掌握低成本发酵饲料配方",其实关键就在原料配比和温度控制,后面会具体说)
说白了就三个字:省!钱!啊!现在玉米秸秆、豆渣这些原料价格跟坐火箭似的往上涨。不过你们发现没?同样的原料,老张家的猪吃了发酵饲料,三个月就能出栏,老李家的就得养四个月?这里头的门道就在发酵过程产生的益生菌和分解酶,能把粗纤维转化成更容易吸收的营养物质。
但问题来了——为啥有人做得成功有人翻车?上个月隔壁村老王,非说自己搞出了"超级发酵配方",结果整个养殖场的牲口集体腹泻...所以说,这配方还真不是随便抓把原料混一起就完事的。
先说个真实案例。我表弟去年刚开始养猪那会,照着网上的"万能配方"把玉米秸秆、麦麸、豆粕按1:1:1的比例混着发酵。结果你们猜怎么着?发酵桶直接胀气爆炸,喷得满院子都是酸臭味。后来找专家一看,好家伙,问题出在这三点:
(敲黑板!下面要说的重点建议拿笔记下来)
先来看个基础版的"保命配方":
等等,你先别急着记笔记。这个比例是给猪用的,要是养牛的话得把玉米秸秆加到50%,养鸡的话还得另外加骨粉...所以说啊,网上的通用配方看看就好,真要实操还得根据自家养殖品种调整。
"我按配方做的啊,怎么第三天就长白毛了?"——这是最近收到最多的私信。其实出现这些问题不用慌,对照着这个表格来:
症状表现 | 可能原因 | 抢救办法 |
---|---|---|
饲料发臭 | 厌氧菌不足/密封不严 | 加EM菌重新密封 |
表面长白毛 | 温度过低/菌种失活 | 移到25℃环境补加酵母菌 |
结块变硬 | 水分不足 | 喷洒35℃温水翻堆 |
产生黑色液体 | 蛋白质过量 | 掺入新秸秆重新发酵 |
完全没温度变化 | 菌种失效/原料有抗生素 | 换新菌种或更换原料 |
上个月我邻居就因为用了含抗生素的豆渣,整整三吨饲料完全没发酵起来。后来把原料换成酒糟,掺了双倍菌种才救回来。所以说啊,原料把关可比配方比例重要多了。
市面上那些"三天速效""万能菌种"的宣传,十个有九个是坑。我刚开始图便宜买的9.9包邮菌种,发酵速度比自然发酵还慢...后来农科院的师兄给了个建议:自己培养菌种成本能降70%!具体方法是留10%的成功发酵料当菌种,下次直接掺到新料里。不过要注意连续传代不要超过5次,不然菌种会退化。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发酵饲料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东西玄乎——不就是把饲料闷着等它发霉吗?直到亲眼看到发酵成功的饲料,牲口抢着吃的样子,才明白这里头真有技术含量。最近试着在配方里加了5%的菠萝皮,没想到适口性直接提升一个档次,猪仔们吃得那叫一个欢实...
不过得提醒各位,千万别学那些网红博主的"创新配方"。上次看到有人往饲料里加酸奶的,结果乳酸菌和芽孢杆菌打架,整个发酵体系全乱套。记住啊,发酵饲料的核心就八个字: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先把基础配方玩明白了,再搞那些花活也不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