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咱们每天啃的鸡腿、吃的煎蛋,甚至超市冷柜里的三文鱼,都和六个神秘大佬息息相关。去年行业出了件特魔幻的事——专业养猪的牧原集团饲料产量直接干到全球第三,这事儿就跟开火锅店的自己种菜卖得比菜贩子还火一样离谱!今儿咱们就扒一扒,这六个饲料界灭霸到底有啥绝活。
根据国际家禽最新数据,现在的排名完全颠覆认知:
1. 新希望集团:每天生产7.8万吨饲料,能喂饱3000万只鸡
2. 海大集团:水产饲料扛把子,东南亚基地比足球场还大
3. 牧原股份:养猪养成了饲料大佬,自产饲料全喂自家6000万头猪
4. 美国嘉吉:158岁老字号,在28国开了180家工厂
5. 泰国正大:中国禽料十五年销冠,投资额超60亿美元
6. 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鼻祖,黄羽鸡市占率35%
这里有个神转折:专业做饲料的双胞胎集团居然没进前十,反而养猪的牧原冲到了前三。就像手机店卖的自产充电宝,销量居然超过了充电宝专业户!
这事儿得从2025年非洲猪瘟说起。当时养殖场发现外购饲料风险太大,牧原就搞了个狠招——自产自用。结果每吨成本比同行低15%,光这一项每年省下30亿。他们研发的低豆日粮技术更绝,豆粕用量只有5.7%,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一半多。
温氏集团更会玩,搞出个"饲料+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直接把饲料生产和养殖绑成了"连体婴",现在每3只黄羽鸡就有1只是他们体系养出来的。反观双胞胎这种专业饲料企业,销量愣是没干过跨界选手,你说气人不?
跟行业老炮儿聊天才知道,全产业链才是真功夫。新希望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布局,比嘉吉这类百年老店省了8%成本。海大集团的水产饲料配方能区分不同盐度的水域,这技术精细得跟做护肤品似的。
外企在中国总有点"水土不服"。正大虽然禽料做得好,但猪料市场始终被牧原压着打。现在的饲料行业早不是拼产量,而是比谁更懂中国养殖户的土办法,这事儿老外还真玩不转。
通威集团虽然没进前六,但600万吨水产饲料产能正在改写规则。他们的"渔光一体"模式把光伏发电和养殖结合,单位产值直接翻3倍。荷兰泰高集团更绝,研发的饲料能让养殖周期缩短10%,养虾的老板们每年能多赚两茬钱。
不过最吓人的是,全球每7条养殖鱼里,就有1条吃的是中国饲料。像海大在越南建的高端虾料基地,价格比当地贵20%还天天断货,这排面够咱们吹十年。
站在广东某饲料厂的全自动生产线前,看着机械臂精准投料,我突然想到——这个行业正在上演静悄悄的革命。未来的饲料巨头,八成得是科技公司+食品公司的混合体,就像特斯拉当年颠覆汽车行业那样。下次你嗦小龙虾的时候不妨想想,这虾子吃的饲料故事,可比虾肉本身带劲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