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母牛的新手们,你们是不是经常盯着饲料配方表发懵?明明花大价钱买了进口苜蓿草,为啥自家牛就是不长膘?上个月隔壁村老王家母牛突然不产奶,送去兽医站一查——饲料里混了发霉的玉米秸秆!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让新手头疼的难题:做母牛饲料到底该用啥料?
说实话,刚入行那会儿我也犯过糊涂。总以为饲料越贵越好,后来才发现母牛饲料就靠三大件撑场面:粗饲料、精饲料、添加剂。去年帮县里30家养殖户调整配方,发现九成新手都在这三样东西上栽跟头。
粗饲料是命根子
玉米秸秆、干草、青贮饲料这些必须占饲料总量的60%以上。就跟人吃饭要主食打底一个道理,少了这些纤维母牛准出问题。我们村东头的张叔去年用酒糟替代部分干草,单这一项省了2000多块。
精饲料要卡准量
玉米面、豆粕、麦麸这些控制在35%以内。重点来了:豆粕含量千万别超8%!前年镇上养殖场多加2%豆粕,导致13头母牛胀气死亡。记住这个万能比例:每100斤饲料里,玉米面20斤,豆粕7斤,麦麸8斤。
添加剂不是智商税
盐、钙粉、维生素这些看着不起眼,少了真不行。但千万别买市面上的"全能营养包",那玩意儿成本能翻三倍。自己配的话,每吨饲料加5斤盐、3斤钙粉足够使。
新手最容易被原料商忽悠,说几个我亲眼见过的坑:
河北邢台的李大姐去年栽在麦麸上,喂了半个月母牛集体掉膘。后来检测发现"特级麦麸"掺了30%面粉厂下脚料。
新手最爱问的问题来了,咱们用数据说话:
对比项 | 自配料 | 商品料 |
---|---|---|
日均成本 | 6.8元 | 11.2元 |
日均增重 | 1.1斤 | 1.3斤 |
受胎率 | 82% | 85% |
疾病率 | 17% | 9% |
看着商品料数据漂亮?但算经济账就反转了!按养20头母牛算:
明摆着自配料净赚2.3万。不过要注意三点:原料质检、精准称重、定期驱虫。
养牛老师傅都知道,饲料配方得跟着节气走:
春季(3-5月)
青黄不接时加"救命料":
夏季(6-8月)
重点防暑降温:
去年山东聊城有牛场没调配方,23头母牛热应激死亡,损失8万多。记住口诀:夏吃"凉"冬吃"油",春秋看膘情。
干了这行二十多年,我最想告诉新手的是——别把牛当祖宗供!饲料这事儿讲究因地制宜:
我们村后山的养殖户现在都摘构树叶喂牛。这玩意儿粗蛋白19%,比苜蓿草还高,关键是满山随便薅。去年对比实验显示:喂构树叶的母牛日均多产1.7斤奶。
说句得罪人的话:那些推销高端饲料的,多半想赚你钱。记住啊,母牛饲料就八个字——吃饱吃净,不拉不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