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人都知道"猪长肉全看饲料",但真正懂门道的可不多。育肥猪饲料不是简单的玉米豆粕大杂烩,得按猪的生理节奏走。拿体重25公斤到出栏的育肥期来说,饲料能量浓度要从13.4兆焦/公斤逐步升到14.2兆焦/公斤,蛋白质却要从17%降到12%。这就像给运动员配餐,前期要长肌肉得高蛋白,后期冲刺得补能量。
不过光看数字容易掉坑里,去年山东老张的教训就是典型——他照着书本配了16%蛋白的饲料,结果猪群集体腹泻。为啥?没注意豆粕里的抗营养因子,后来加了0.3%复合酶制剂才解决。所以说,饲料配方得把原料特性、加工工艺都算进去,这才是真本事。
20-60公斤阶段就是个技术活。这个阶段猪的日增重能达到800克,但肠胃还没完全成熟。辽宁的养殖户用这个配方效果最好:玉米59%、豆粕17%、鱼粉4%、麦麸10%,搭配0.8%石粉和0.5%骨粉。这里有个小窍门——把玉米粉碎到1.5毫米粒径,消化率能提升8%。
到了60公斤以上,饲料就得换思路。这时候猪容易囤积脂肪,得控制能量来源。青海养殖场的方案是:玉米58.5%、豆粕12%、麦麸18.2%,再加0.7%豆粉。这样配出来的饲料粗纤维含量控制在6%以内,既保证消化又不让猪长膘太快。要是想提升瘦肉率,可以在出栏前20天加1%茶多猪肉大理石纹评分能涨两成。
去年河南有个养殖场贪便宜用了霉变玉米,结果300头育肥猪集体中毒。检测发现黄曲霉毒素超标40倍,直接损失20多万。这告诉我们,原料把关得用"三查法":
还有个常见错误是乱用添加剂。河北老王家猪场用过量的铜添加剂(超过250mg/kg),导致猪粪发黑、肝脏损伤。后来改用植酸酶替代部分矿物质,不仅省钱,猪群健康度还提升了。
重庆某生态猪场摸索出一套"风味饲料配方":
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肌内脂肪含量达3.5%,比普通猪肉高0.8个百分点,每公斤多卖5块钱。但要特别注意,育肥后期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不能超标,否则肉会发软变黄,用点茶籽粕或甘薯粉就能解决。
青岛的智能猪场装了TEEPTRAK系统,能实时监控每头猪的采食量。系统发现,当环境温度超过28℃时,猪的采食量每升高1℃下降3%。现在他们的饲料配方会随温度自动调整:高温天多加0.5%小苏打和0.2%维生素C,保证日增重稳定在900克以上。
更绝的是广东的RFID芯片喂料系统,每头猪的耳标都记录着生长数据。系统发现某栏猪连续3天采食量低于均值10%,立即推送配方调整建议,三个月省了12%饲料成本。
(摸着手机看文章的你,是不是已经在盘算自家猪场的改造方案了?记住,好饲料是算出来的,更是试出来的。把这些实打实的招数用起来,保准你的猪场效益能翻着跟头往上窜!)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