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邪不邪门?去年我表舅的养鸡场买了进口酶制剂,按说明书每吨饲料加150克,结果鸡群反而拉稀了。后来技术员老周过来瞅了眼,抄起计算器啪啪一按:"老哥你这玉米用了东北货,酶得减量啊!" 今天咱们就唠唠这饲料里的酶,到底怎么加才能不花冤枉钱。
我刚入行那会儿也犯过傻。听说酶能省饲料成本,哐哐往猪饲料里倒了200克蛋白酶,结果猪崽们光长膘不出栏。后来才知道,仔猪肠道本来就会分泌消化酶,外添加超量反而会抑制自身机能——这事儿就跟给孩子乱补钙一个道理!
搞懂这三组数字才算入门
不同牲畜的酶需求天差地别,你信不信?拿肉鸡和蛋鸡打个比方:
温度这事儿更玄乎。广东的养殖户应该都知道,夏天超过32℃时,酶活性每小时衰减0.7%。去年佛山陈老板的鸭场就吃了这个亏,大热天按常规量加酶,结果饲料转化率掉了12个百分点。
这些隐藏公式能救命
千万别信包装袋上的推荐量!我师父教过个土法子:先测饲料原料的粘度值,用粘度(厘泊)×0.03=纤维素酶添加量(克/吨)。去年在湛江虾塘实测,按这公式调整后,南美白对虾的料肉比从1.8降到了1.5。
畜禽品种不同更要灵活变通。比如:
记得上个月去参观温氏集团的饲料厂,他们车间贴着张"酶活换算表"。比如进口酶标注5000U/g,实际使用时得按原料含水量折算。要是饲料水分超过13%,酶量就得乘个1.2的系数——这细节教科书上可不会写!
老手都躲着这些坑
混合不均匀比不加更可怕。去年广西有个养鹅场,因为搅拌机转速不够,导致饲料上层酶含量超标3倍,下层几乎没酶。结果鹅群集体消化不良,直接损失了二十多万。
过期酶制剂千万别凑合用!酶的半衰期是门玄学,开封后每过一个月活性衰减15%。我哥们去年贪便宜买了临期纤维素酶,按标准量添加根本不起作用,后来发现实际酶活只剩标注值的38%。
现在我看明白了,加酶就跟炒菜放盐似的——不是越多越鲜。上周去参观正大康地的生产线,人家用近红外光谱仪实时监测饲料成分,动态调整酶制剂添加量。咱小散户虽然没这设备,但记住"三看原则"准没错:看原料、看品种、看天气。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