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饲料配方一模一样,隔壁猪场的肉料比却能低0.3? 去年在河南某养殖基地,两个同样用玉米-豆粕型日粮的猪场,出栏时每公斤增重成本竟相差8毛钱。问题就藏在容易被忽视的猪场饲料加工记录里——包括粉碎细度误差、混合均匀度偏差这些关键数据。

很多新手只记配方比例,这相当于考试只写答案不写过程。去年我在安徽跟踪20家猪场发现,做好以下三类记录的猪场,料肉比平均低0.15:
具体案例:山东老王的猪场开始记录粉碎机磨损程度后,发现筛片每加工200吨饲料孔径会扩大0.3mm,及时更换后育肥猪日增重多了92克。这说明设备状态记录比配方更值钱。
凌晨三点还在补记录的养殖户我见多了,其实抓住这几个关键点就行:

去年有位江苏养殖户因为没记蒸汽压力值,导致颗粒料含水率忽高忽低,三个月就多耗了7吨饲料。现在他们用三联表登记法——粉碎工、制粒工、品控员各自记录再交叉核对,出错率直降80%。
这个争议我验证过:2025年对比测试显示,用手机拍照记录饲料颜色的,比纸质单靠文字描述的,品质异常发现率高出43%。但要注意:
浙江某万头猪场的教训很典型:他们的电子系统虽能自动记录混合时间,但没设置电流异常报警,结果搅拌轴磨损导致混合不均,直接损失了15吨教槽料。所以我的建议是纸质电子双备份,关键数据手写标注。

关于猪场饲料加工记录,我的切身经历是:别太依赖现成表格。去年设计的记录本被偷用后,发现不同猪场卡脖子点根本不同。比如南方猪场要重点关注防霉记录,而北方得盯着冬季水温变化。现在我会带着新手做缺陷模拟测试——故意漏记某项数据,看多久会出问题。往往不出三周,他们就会发自内心重视记录了。
说到底,好记录不是给老板看的,是帮自己省钱的手册。哪天发现某栏猪突然采食量下降,翻出二十天前的混合均匀度数据,可能比请兽医管用得多。记住,发生在饲料车间的每个异常,都会在猪栏里放大十倍呈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