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饲料里的维生素配比,直接影响着牛群健康和养殖效益。许多养殖户虽然知道要添加维生素,但对具体种类和功能一知半解。在母牛饲料中,维生素A、D、E、B族及K这五类元素缺一不可,它们像精密仪器的齿轮般环环相扣,共同维持着反刍动物的代谢系统。

维生素A是维持母牛视觉和黏膜健康的关键,缺乏时会出现夜盲症和流产风险。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直接相关,产前30天每天需补充3万IU,能有效预防产后瘫痪。
而维生素E的作用常被低估——它能中和饲料中的过氧化物,配合硒元素使用时,可将犊牛存活率提升12%-15%。去年河北某牧场在精料中添加维生素E后,新生犊牛腹泻率下降了40%。

| 妊娠期 | 泌乳高峰期 | 干奶期 | |
|---|---|---|---|
| 维生素A | 8万IU/天 | 12万IU/天 | 5万IU/天 |
| 维生素D | 2万IU/天 | 3万IU/天 | 1.5万IU/天 |
| 维生素E | 500IU/天 | 800IU/天 | 300IU/天 |
这个对比表揭示关键:泌乳期的维生素需求量是妊娠期的1.5倍。但要注意维生素B12在夏季高温时要增量20%,因为热应激会加速其消耗。内蒙古牧民老张的经验很说明问题:去年7月他把B族维生素添加量提高到标准值的1.2倍,奶牛日均产奶量反而增加了1.8公斤。
第一个误区是忽视载体稳定性。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用包被技术处理,否则在储存过程中会失效30%以上。第二个误区是盲目混合,维生素C与铜离子接触会产生氧化反应,必须分开发放。
最严重的当属第三个误区:用青贮料替代添加剂。虽然青贮玉米含有天然维生素,但经过发酵会损失60%的维生素E。去年我在走访陕西某养殖场时就发现,单靠青贮饲料的母牛群,其胎衣不下发生率是规范添加组的2.3倍。

母牛饲料里的维生素管理,本质是养殖技术的精细化革命。当看到母牛毛色发亮、乳房充盈的模样,那种成就感远胜过死守传统养殖的固执。记住:好饲料不是贵的,而是对的——这话我常对来取经的新手养殖户说,他们三个月后再来道谢时眼里的光,就是最好的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