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的养猪大户老张最近遇到件怪事:用同样比例混合的自配饲料,甲猪舍用浓缩料日均增重980克,乙猪舍用预混料却只有820克。这个差异揭开养殖行业的基础认知盲区——浓缩料与预混料的区别不仅在于成分构成,更关乎使用逻辑与场景适配。

广西某存栏5000头的猪场曾将4%预混料按12%比例添加,导致维生素超标3倍引发中毒。这类事故背后暴露的根本问题,是混淆了二者的核心定位。
浓缩料重在填补能量缺口,通常含蛋白质35-45%,玉米豆粕占60%以上,需与能量饲料配合使用。预混料则是微量成分载体,维生素和矿物质占比超70%,用量控制在1-5%之间。二者就像建筑中的钢筋(浓缩料)和混凝土添加剂(预混料),角色功能存在本质差异。

生产工艺对照表:
| 特征 | 浓缩料 | 预混料 |
|---|---|---|
| 主要成分 | 蛋白原料 | 微量元素 |
| 添加比例 | 15-40% | 1-5% |
| 保质期 | ≤3个月 | ≤6个月 |
| 混合设备 | 普通搅拌机 | 三维混合机 |
|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规范2025版) |
江苏盐城某鸡场做过对比试验:使用浓缩料的蛋鸡群,在玉米价格高位期每吨饲料节省成本120元;而采用预混料自主配方的鸡群,在豆粕涨价时成本优势突显。这种效益波动揭示着选择逻辑:
选择浓缩料的三个场景

优先预混料的四个条件
浙江养殖户李某的教训值得警惕:其在霉变玉米库存超30%的情况下仍使用预混料,导致维生素K3失效,肉鸭出现大面积出血症。这说明原料质量是决定选择的关键前提。
常见错误操作往往源于认知偏差,比如将浓缩料视作预混料的升级版。实际上在东北某万头猪场的改造案例中,技术人员通过两项调整实现效益提升:

优化步骤
这种技术组合使该场料肉比下降0.15,相当于每头猪增加净利润38元。但需注意,浓缩料开封后要在14天内用完,而预混料真空包装可储存3个月,这对仓库管理提出不同要求。
山东农业大学的菌酶协同技术研究显示,在浓缩料中添加0.1%的耐高温淀粉酶,可使消化率提升8%。而新型预混料采用微胶囊包被技术后,维生素保存率从75%提升至92%。这些技术进步正在重塑选择逻辑:

设备升级建议:
在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70%的当下,正确把握浓缩料与预混料的区别,本质上是在构建成本控制与技术保障的双重防线。从观察来看,中型养殖场采用动态调配模式更具优势——在玉米价格低于2300元/吨时使用浓缩料,高于此价位转为预混料自主配方。这种灵活策略能年均节约饲料成本5-8%,相当于给每头育肥猪增加15元的利润空间。记住,选择没有绝对优劣,关键在于与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匹配。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