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生猪价格今日猪价1月2,以及冻猪肉收储价格怎么折算生猪价格,你知道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近日,中央冻猪肉收储流拍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现第五批冻猪肉收储零成交的现象,直接全部流拍,此情况也是引发广大养殖户的热议。
前两天,小编做了一下关于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流拍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提到一点,近来几次冻猪肉收储之所以流拍率高,除了养殖户看好后市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收储指导价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
没成想,这个观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好些读者给小编留言,有人说收储指导价折算成毛猪价10-11元的,也有人说折算出来是12元-13元左右的,总之五花八门,不过关键点还是在于冻猪肉收储指导价折算毛猪价,因为人们折算的结果不同,自然就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我们就以120公斤标猪,第五批冻猪肉收储指导价21950元/吨为例,给大家折算一下毛猪价格到底是多少?
1、第五批冻猪肉收储要求储备的是Ⅱ号肉(前腿肌肉)和Ⅳ号肉(后腿肌肉),两者与白条肉价格大约相差3.5元/公斤
2、一头毛猪的出肉率大致在70%左右,120公斤毛猪出84公斤白条肉。
以上两项数据为行业平均数据,接下来开始核算:
冻猪肉收储指导价:21950元/吨折算成每公斤价格为21.95元/公斤(1吨=1000公斤);白条肉价格:21.95元/公斤-3.5=18.45元/公斤
储备用生猪每头价格:上文我们已经提到,120公斤毛猪出84公斤白条肉,白条肉的价格是18.45元/公斤*84公斤=1549.8元,外加一些副产品(猪头、内脏等猪下水)价格250元左右,这样总体一头生猪的价格为1549.8元+250元=1799.8元。
生猪单价:1799.8元/120公斤=14.998元/公斤,接近15元。
综合以上我们核算的结果,也就说从冻猪肉收储指导价逆推到生猪单价,生猪的价格是15元左右,而眼下生猪的市场价格已涨至14-15元/公斤,甚至局部地区已涨至16元,且4月份特别是下半月,猪价上涨势头正猛,养殖户对后市行情看涨情绪较浓,认为后期猪价突破15元的概率很大,只要突破15元就比用于收储要利润要高,这样想来,第五批冻猪肉收储零成交自然就情有可原了。
从2024年全年生猪价格曲线来看,价格总体呈“V”走势,即两头高、中间低,进入2024年新年,尤其是春节后,猪价走势则是呈现跌跌不休的局面,2-6月份生猪行情曲线呈下滑走势,从7月开始逐步回升,全年高价为2024年春节前的18元/公斤和12月中旬17元/公斤,最低价为6月上旬的14元/公斤。
什么原因导致2024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下滑?从第三季度开始,为什么出现平稳上涨?在此作简要分析。
一、上半年生猪行情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1、去年下半年母猪存栏量迅速增加,导到今年出栏量增加。
2024年下半年,生猪行情利好,一路飙升,养殖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养户的补栏积极性,国家也加大了对养猪的支持力度,加之各大型养猪企业,根据自已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不断扩张,增加了母猪存栏量,据分析统计,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全国母猪存量增加了15%左右,以致2024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增加迅速。
2024年下半年行情利好期间,长一斤肉所需的饲料成本远远低于卖价,因此从2024年下半开始,全国范围内多数区域生猪出栏均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猪正常出栏体重在105-110公斤/头,而实际出栏体重在125-145公斤/头。因此单头生猪猪肉供给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2024年上半年猪价的持续下滑。
从国内外宏观经济来看,出口不畅、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存在、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居民收入增长困难等因素的存在,导致202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到国内猪肉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
为平抑肉价上涨、减缓CPI上涨压力,国家2024年从国外大量进口冻猪肉和冻猪杂,1-5月份,据海关统计,进口国外猪肉100多万吨,中国还与英国政府签署冻肉进口协议。大量进口的冻猪肉和冻猪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猪肉供给的同时,也拉低了国内猪肉价格。
2024年春节过后,猪肉消费进入传统的淡季,加之天气转暖,消费量减少,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猪价随气温的升高还是在低价位(14元/公斤)震荡。
针对1-2季度生猪价格下跌严重情况,国家启动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响应机制,并于6月初全省开展猪肉收储,冻肉储备调控效果显现,对猪价恢复性上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月底至9月,随着天气气温下降、各大中院校相继开学,“状元谢师宴”增多,对猪肉需求明显增加,加之8.、9月份属生猪出栏“淡季”,出栏量相对减少,供求关系的影响,导到猪价上扬。9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基本稳定,生猪收购均价连续四周维持在14.60-15.00元/公斤左右。因今年生猪总体供应量较去年有较大增加,故猪价上涨较平稳。
第四季度生猪行情保持平稳上升势态
进入第四季度,特别是“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天气转凉,12月份传统腌制“腊肉”季节,生猪需求量上升,价格出现平稳上扬,但因生猪受前期存栏量加大、出栏量充足、及生猪疫情抛售的影响上涨泛力,猪价出现平稳振荡,价格基本维持在16元/公斤左右。
二、对2024年全年生猪价格走势预测
2024年由于受养猪行情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加之国内大的养猪企业迅速扩张,生猪存栏和出栏都有所增加;我们预计2024年养猪效益不会好于2024年;生猪价格总体走势与2024年相似,呈“V”走势。进入新年,受春节消费量增加的影响,节前、节后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反弹,但春节过后会将出现回落,一季度末正式步入下降通道,预计5-6月达全年最低价格;三、四季度可能会开绐平稳上扬。预计2024年生猪价格总体不会高于2024年价格。如果没有出现较大疫情,国家调控政策没有重在变化,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猪价预计在14-17元/kg上下波动。
我认为年底之前猪价持续上涨是很难的,大概率是价格走低,为什么呢?
由于9月份后猪肉价格上涨过高过快,从每斤12元左右上涨到22元,有的地方超过30元。为了切实做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9月底以来国家连续投放了6批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多次的中央储备肉投放能够增加市场猪肉的供应量,抑制高价猪肉,促进猪价下降,这是投放中央储备猪肉的直接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储备猪肉多次投放,造成了养猪人的恐慌,养猪人担心猪价即将下跌,俗话说:“久涨必久跌”,养猪人担心这次在价的下跌会一蹶不振,在市场猪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损失,许多养猪人就及时将已经达到出栏体重的肥猪出栏,也不存在压栏进行二次育肥,肥猪上市量大增,一旦肥猪价下跌是很难回升的。
今年上半年国内进口的猪肉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年初由于肥猪价格持续下跌,养猪人深度亏损,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一方面采取收储措施收储过多的肥猪促进猪价回升,另一方面减少进口猪肉,今年进口的猪肉大幅度减少,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的猪肉(包括杂碎)累计进口量为346万吨,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1.9%,进口量减少和收储量不足,导致没有足够数量的储备猪肉抑制市场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造成了市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猪价上涨过高过快。针对猪价上涨过高过快,为了抑制猪价快速上涨,下半年进口猪肉将会大幅度增加,猪价将会回落到合理的价格范围内。
连续三年的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大家的感觉是物价不断上涨,而收入没有涨。由于许多地区今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频繁发生,大家都清楚,一旦某个城市发生了疫情,这个城市将被封闭管理,静默防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禁止人们外出,人们就没有办法外出工作,不上班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凡是发生疫情的地方经济是非常的萧条,商店关门,工厂停工,人们平常储备就比较少,月光族比较多,经过长时间的封闭,许多消费者基本上没有多少资金了,由于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普通百姓购买力大幅度下降,由于缺乏购买力,消费者无力大量消费猪肉,猪肉市场会存在有价无市的状况,没有消费者购买,在肉价就很难回升。
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频繁发生,如果发生疫情,这个城市将封闭管理,城市压下暂停键,禁止人们外出,许多地区的旅游业和餐饮业已经停业,学校放假各人回到家中上网课,一般来说,旅游业、餐饮业和学校是猪肉消费的主要部门,现在这些部门已经停止或者大幅度减少猪肉的消费,意味着猪肉的消费量是大幅度减少。从现在到春节没有什么大量消耗猪肉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就只有腊肉、腊肠、火腿、坛子肉、香肠的制作季节需要消耗大量的猪肉,由于今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腊肉、腊肠、火火腿、坛子肉、香肠的制作数量有限,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现在是猪肉有价无市,可以从农贸市场销售猪肉的状况就能了解现在猪肉销售的现状,过去是人头攒动,现在是门可罗雀,过去上午十点左右就销售差不多,现在到下午都有猪肉卖。
9月初以来许多养殖场大量囤积肥猪进行二次育肥,大家看见猪价持续上涨就采取喂大肥猪的方法,导致正常出栏的肥猪大量减少,造成各个规模养猪场在近两个月的肥猪断档期内积累了大量的肥猪,前段时间出栏的主要是散养户,因各个规模养猪场出栏量不多,这些规模养猪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等待出栏的肥猪,而且经过二次育肥的大肥猪二头的出肉量相当于正常出栏的三头标猪的出肉量,无形中增加了上市的猪肉量。而且国人又有习惯在春节前大量出栏肥猪,短时间内大量的肥猪即将上市,将形成供大于求的状况,消费者的购买力又下降,因此猪肉价格很难持续大涨,适当回升是有可能的,现在养猪人要把握好肥猪出栏的时机,不要听信网络上那些炒猪者的诡辩论,达到出栏体重的肥猪及时出栏,避免猪价跌过盈利线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生猪价格今日猪价1月2的相关内容啦,以上内容作为参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如果还有更多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关注本平台继续浏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