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进口大豆,有的企业每吨多缴300元?
去年青岛港发生件蹊跷事:两批美国大豆同日到港,A公司清关只花3天,B公司却被卡了半个月。问题就出在"海关进口粮属哪个科"这个关键分类上。A公司准确归入1201.90.90税号,享受协定税率;B公司错归1201.10导致多缴13%税款,算下来每吨多花317元。

海关把粮食分成34个具体税号,主要看这三个要素:
今年新调整的规则更细化:破碎粒超10%的大米要归入1006.20,这个细节让深圳某粮企去年多退税款76万元。要知道,税号前六位错一个数字,关税差额可能高达8%。

• 误区1:按包装规格分类
真空包装的杂粮仍属初级农产品,归入相应谷物章节而非食品制品
• 误区2:忽视检测证书
进口转基因玉米需单独申报1207.50,缺少生物安全证书直接退运
• 误区3:混装货物从轻归类
混合谷物必须按成分最高者归类,某公司把高粱(5%)掺入小麦(95%)按1007申报,被追缴税款42万
天津海关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粮食类商品归类差错率达23.7%,主要集中在油料作物和加工品界定上。比如芝麻油归1507,但芝麻酱就得归2025。
这里有个自测办法:
第一步查《进出口税则》第10-12章
第二步核对货物状态:是否去壳/粉碎/蒸煮
第三步确认用途证明文件

举个实际案例:进口饲用碎米(破碎率35%)
正确路径:
如果错归1006.10食用碎米,不仅适用13%增值税,还可能因卫生证书不全被扣检。
当发现申报错误时,记住这三个关键时限:

上海某公司去年就吃了大亏:进口燕麦错归1004.00(食用燕麦),其实应归1214.90(药用原料),等海关稽查发现时已超修正期限,最终补缴税款+滞纳金合计58万元,还被下调信用等级。
现在海关试点应用的AI归类系统,对粮食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1%。但机器也有短板——遇到新型杂交品种容易误判。比如我国去年首次进口的黄金小米(粟米与黍子杂交),有7家企业错归为1212.99,其实应归1008.30。
我的观察是:2025年起,具备三项能力的企业将占优势:

就像老报关员说的:"会归类的省税,懂规则的避险。"去年全国进口粮食1.6亿吨,按平均归类差错率计算,至少有24亿元税款在错误流动。这个数字,值得每个从业者警醒。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